田克勤:博士生学习与博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
自1994年以来,我总计招收博士生38人,其中已毕业并获博士学位的27人,目前仍在读的11人。这些年来,我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博士生学习和博士生导师工作谈点粗浅体会。
一、对博士生学习的几点认识
博士在拉丁语中是知识占有者的意思。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博士生应该具有广博深入的知识。在这里“广博”主要是对学生在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量;“深入”则是对学生在本学科某些研究领域甚至是在某一方向深度的思考。尽管事实上真正的“广博深入”是难于做到的,但这一要求还是必要的、合理的。
1.博士生学习的定位及其特点
对博士生学习的明确定位及其特点的认识,是理解博士生学习并使之取得成功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博士生的学习是在导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有明确研究方向的、专门性的研究性学习。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进行有明确研究方向和目的的专门性学习,这是博士生学习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我理解,如果说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其方向一般定位于一级学科;硕士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本学科的一般学术规范,使学习带有学科性,其方向一般定位于二级学科;那么,博士阶段的学习则主要是为了更新知识或创造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本学科的学术规范,其研究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立意新颖、可持续研究的方向是博士生安身立命的根本。
2.博士生学习的内涵和方法
我理解,博士生学习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融读书学习、研究思考、创新学术为一体的包括诸多环节的过程,是一个张扬学术自主性、彰显学术研究性的过程。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两个大方面。课程学习,从专业角度来说,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读书来深入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主要方法是在认真读书、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研讨。我认为,在博士生学习阶段,导师对专业课程的点到为止的讲授是必要的,但不是学习的重点,重点还是学生自己读书和讨论。博士生学习是自主性、创造性、规范性的学习,其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博士生学习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满足自己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博士生学习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博士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课程学习与论文写作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博士生学习的标志性成果
评价博士生学习成绩的标志性成果是学位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案由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三部分组成,要求评选出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科学研究工作要在本门学科有创新、有突破,应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为达到这个评选目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方案还制定了具体的指标体系。
博士学位论文不仅是博士生研究的最终成果,也是博士生阶段学习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对博士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看什么?我认为,课程学习成绩的考察是必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尺度。考察博士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尺度是学位论文的水平。
二、博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
根据博士生学习的定位,博士生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为学生开出几门课,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或者说,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而在于“导”。
1.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
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这是进入博士生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前提性的条件。由于博士生自身学科背景、学术水平的差异,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工作极为重要。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基本了解,不熟悉本学科的学术规范,不会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就没有一个科学的基础。正如钱穆先生所指出的,学术“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1]就是说,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是自己进行研究的重要前提。
2.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
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把读书、思考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提升学术品位和研究水平。孔子讲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要成功地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和运用做好这件事情的方法和手段。我体会,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科意识。对于学科意识,不同学科、不同学派甚至不同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解。目前,学术界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强化学科意识;有的认为应该淡化学科意识,而强化问题意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个学科的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无法否认学科意识的存在。树立本学科的学科意识,这是学生进入本学科领域的必要条件。在当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树立学科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学科背景复杂的情况,本学科意识的培养可能更重要。树立学科意识不只要了解本学科的性质和基本规范,熟悉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该根据研究的需要,适当了解相关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和学科意识相联系的。学术意识对有些学科来说可能不是问题,比如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的学术性是很强,但对有些学科来说可能是比较难于确认的,比如我所从事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学术性就比较难于被人们所认同。我认为,无论哪个学科的研究都有其学术性,当然不同学科的学术性会有不同的表现。导师的责任就在于要帮助学生树立本学科的学术意识,对于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博士生来说,由于他们缺少学术研究的经历,学术意识的培养更有其必要性。
三是要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研究问题的起点。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针对马克思这种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恩格斯曾评价指出:“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3]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和善于解决问题。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无论对于学术型的学生还是应用型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树立学科、学术及问题意识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提升学生的能力。这是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学业的最重要的条件。
3.引导学生做好论文
评价博士生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是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我个人这些年来培养学生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既有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又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题目。爱因斯坦曾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另一位着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选题要充分发挥博士生的潜能、爱好和兴趣,尤其是注重其科研生长点上的连续性。研究的领域可以尽量宽,只要不脱离本学科的范围就可以;研究的题目应该尽量具体。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对本学科学术前沿状态的系统深入的了解,是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最新成果的全面、正确的归纳总结,是建立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正确关系。要选择既有开创性又有可行性的题目。导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选择属于学科研究空白或薄弱的领域的课题,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
鼓励学生敢于选择难题、敢于挑战权威,还要避免为难情绪和急躁心理。我的做法就是,题目一经确定绝不轻易同意学生改题,也不赞成学生轻易缩小范围、降低难度。我体会,匆忙决定论文的题目固然不是科学的态度;随意更换题目同样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引导学生确立论文的核心概念,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创新是对博士生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最重要的标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通讯评议评价意见表对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性分别作出了规定。对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的规定是:填补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空白,在本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要求是很高的,但又是必须努力做到的。达到这些要求不仅对学生而且对导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确立论文的核心概念、建立新的分析框架,这是实现创新的关键之所在。
三是引导学生做好开题工作。开题是进入论文写作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各个学科都非常重视开题这一环节,对开题报告都有明确、规范的要求。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好开题工作。博士生答辩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开题工作没做好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有些论文框架结构设计不合理,有些论文研究重点难点预置不明确,是在开题时就存在着的,答辩时再想改也没有办法。
四是引导学生认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论文写作、修改、完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超越前人又超越自我、实现研究真正突破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耐住寂寞、坐住板凳,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写作。论文写作出现反复是正常的,问题是不能怕反复,要避免急躁心理,又要克服浮躁情绪。同时,导师还要有开明的学术思想,要允许学生具有独特的学术个性,可以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说服导师,但要求他们必须首先说服自己、自圆其说。我曾对我的博士生说,要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对待你的论文,精心地呵护、精心地培育。“写”的问题真正解决了,答辩就会顺畅得多了。
总之,博士生的学习和导师的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曾多次说过,中国有许多赞美师生关系的文字,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教学相长”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教师最大的满足是能够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越多、越出色,他的成绩也就越大,他就应该越高兴。
参考文献
[1]钱穆. 《新亚学报》发刊辞[N].新亚学报,1955(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1.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9期)